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目录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全球视野下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一种宏观图景
  • [摘要]从1993年《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号召各国拟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起,至少已经有57个国家颁布实施了78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这78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实施周期平均约为5年;《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之后这26年可以分为探索期、平稳期、跃升期3个阶段,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性定期审议机制促进了各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亚非拉国家是国家人权计划制定的主力军,在57个国家和78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亚非拉国家的国家数量和计划数量均占3/4左右;广大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更强的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兴趣,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连续性更强。
  • 许尧
  • 全文[ PDF 1139.0 MB ] 2019.5(6):54-63  共有 4351 人次浏览
  • 目录
  • [摘要]
  • 全文[ PDF 211.0 MB ] 2019.5(6):0-0  共有 4725 人次浏览
  • 开放包容:新时代中国国际法愿景的文化层面
  • [摘要]目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此情之下,中国本着兼济天下的担当和荣辱与共的情怀,适时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建设性地指明了人类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前进方向,以期全人类携手共进,共渡难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中,开放包容作为其文化层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等理念为文化内核,进一步发展出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理论与实践内涵。开放包容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多样性,并因此与传统西方对待不同文明、文化的范式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同时,在国际法层面,开放包容也就主权问题和人权问题的处理给出了方案。这些无不表明开放包容对中国外交和国际法理念的重要意义,也是中国对其强调和坚守的根本原因。
  • 何志鹏、魏晓旭
  • 全文[ PDF 2388.0 MB ] 2019.5(6):3-18  共有 4391 人次浏览
  • 论强制仲裁在国际争端解决中的历史演进
  • [摘要]强制仲裁是(自愿)仲裁发展到被广泛接受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先规则后实践的路径。强制仲裁包括义务型和权利型两种类型。义务型强制仲裁使仲裁从各方达成合意的权利变成了事先承担的的义务,极大地迎合了当时国际社会防止战争的需求,但各国尚未做好实际承担该项义务的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权利型强制仲裁在与国际司法竞争的背景下兴起,明确授予争端一方提起和推进仲裁程序的单方权利,有“唯一的强制程序”和“唯一的剩余方法”两种规则模式。后一规则模式可能背离国家同意原则,是近30年来海洋争端强制仲裁案件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实践中经常伴随着争端对方通过各种方式尝试中止和终止仲裁程序的努力。
  • 刘衡
  • 全文[ PDF 2648.0 MB ] 2019.5(6):19-40  共有 4397 人次浏览
  • 西班牙司法实践对普遍刑事管辖相关原则的解读
  • [摘要]西班牙司法机关行使普遍刑事管辖权所依据的法律主要是《司法权力组织法》。在司法实践中,西班牙各级司法机关对普遍刑事管辖性质的认定,经历了从绝对性到有限性的演变。在确定普遍管辖适用条件的过程中,在明确普遍管辖是并行管辖的前提下,西班牙通过司法实践发展了辅助性原则,与此同时也进一步解释了立法中对可追诉罪行确立普遍管辖的相关联系性要素。
  • 冯洁菡、邱慧心
  • 全文[ PDF 1504.0 MB ] 2019.5(6):41-53  共有 4351 人次浏览
  • 《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2条:透过历史文本的解读
  • [摘要]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残障人权保证书。本文讨论的第12条“在法律面前获得平等承认”是《公约》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个条款。目前,中西学界对第12条到底从何而来、其磋商历史具体是怎样的过程研究不多。本文以《公约》磋商档案为基础研究素材,结合其他资料,透过历史文本的比较研究,对第12条的磋商历史进行深度探究。研究发现,第12条建构历史中的某些独特因素,使其在解读和实施上具有脆弱性。一个无足够理论基础、无法适用于所有残障者、无足够科研证据支持的条款如何得以建构形成,是本文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 李敬、亓彩云
  • 全文[ PDF 2264.0 MB ] 2019.5(6):64-80  共有 4495 人次浏览
  •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强制技术转让”争议及其法理分析——以技术转让政...
  • [摘要]南北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使得技术转让政策的南北差异必然存在,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争端。虽然中美之间某些领域技术水平对比的反转使中美技术转让政策立场发生某些对调,但总体而言,其仍然符合技术转让政策南北差异的一般规律。因此,中美技术转让政策争议乃至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发生是必然的;且在两国整体技术水平存在差距的现状下,对于争议的解决也只能是阶段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当前阶段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而言,中国技术转让政策所具有的促进技术转让的附带效果不应当被认定为具有“强制性”。但是随着国家以及本国企业经济实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发达国家对对等待遇的追求,中国技术转让政策背后蕴含的依赖外国技术转让以提升本国技术水平的思想基础可以有所调整。
  • 沈伟、厉潇然
  • 全文[ PDF 2497.0 MB ] 2019.5(6):81-99  共有 4391 人次浏览
  • 俄罗斯资本弱化规则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2017年1月1日生效的俄罗斯资本弱化新规则重新定义了规则适用范围和例外情形。结合《OECD税收协定范本注释》和俄罗斯法院近年来的判决,外国投资者适用资本弱化规则的可能性增大。然而俄罗斯适用资本弱化规则的方式并非完全合理,并不能完全解决其资本弱化规则与双边税收协定之间的潜在冲突。参考俄罗斯资本弱化规则的发展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虑到其对中国投资方的影响,中国一方面应当借鉴俄罗斯资本弱化规则制定的经验和教训,修改和完善中国资本弱化规则;另一方面,中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修改税收抵免规则,以解决中国投资方遭遇外国资本弱化规则的适用后所面临的双重征税问题。同时,中国投资者应当有针对性地调整投资战略,注意投资对象的债资比例,同时在遭遇资本弱化规则时积极依据税收协定中的相关条款进行抗辩,亦可向中国税收主管当局提交相关案情、寻求救济。
  • 崔晓静、潘敏
  • 全文[ PDF 1982.0 MB ] 2019.5(6):100-116  共有 4177 人次浏览
  • 国际投资仲裁中税收例外条款的适用——基于ECT近期案件
  • [摘要]近年来,国际投资有关的税收措施持续引发投资仲裁,暴露出税收例外条款适用的诸多问题。ECT的近期实践表明,仲裁庭对税收措施采取两步分析法:一要满足国内法上的税收基本要件,东道国司法机关的实质审查优于形式审查;二须符合国际法善意原则,东道国的目的解释优于申请方主张的效果分析。出于尊重税收主权,仲裁庭推定税收善意合法,投资者承担争议措施不满足税收要求的证明责任,难以达到一般的证明标准。仲裁庭极有可能拒绝管辖针对税收本身的请求,但在实体裁决中,东道国可能因税收配套措施改变投资法律政策而违反公平公正待遇标准。
  • 黄丽萍
  • 全文[ PDF 0.0 MB ] 2019.5(6):117-128  共有 4314 人次浏览
 1